中国地图 >> 浙江地图
基本概况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简称浙,省会杭州市。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人口4898万,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因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又称浙江)江流曲折而得名。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全省现辖2个副省级城市,9个地级市,36个县、22县级市和32个市属城区。全省常住人口4613多万。 山海并利,物产丰富。
 
浙江自然条件
 
      浙江属于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1.06%,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内有耕地面积161.38万公顷,人均0.55亩,河流和湖泊占6.4%,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居全国第4位。 浙江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水产品、柑桔、竹制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森林覆盖率达54.6%,居全国前列。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 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为我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全国第5位。 岸长水深,为港口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省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深水岸线105.8公里。目前全省有万吨级以上泊位55座,已初步建成宁波、舟山、温州、海门、乍浦五大港口为主体的港口群,其中宁波北仑港是中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可停靠30万吨级货轮,年吞吐量居全国第2位。 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浙江地理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介于北纬27度12分-31度31分和东经118度-123度之间,东濒东海,南界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为浙。
  2008年11月1日零时,浙江省的常住人口为5116万人,有畲、回、壮、苗等53个少数民族。至2007年7月,全省辖杭州、宁波市(全国计划单列市)、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丽水市11市,36个县、22个县级市、32个市辖区,共置457个乡,754个镇,307个街道。省人民政府驻地杭州。
 
  浙江地形:浙江省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市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全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省总面积70.4%。主要山脉自北而南分别有怀玉山,天目山脉,括苍山脉。平原面积23.2%,主要有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温黄平原;盆地主要是金衢盆地。境内河湖水面积占6.4%,有钱塘江、瓯江、曹娥江、灵江、苕溪、飞云江、甬江和鳌江等水系,此外,还有大运河,杭州西湖、嘉兴南湖、绍兴东湖和宁波东钱湖、千岛湖(即新安江水库)。浙江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有沿海岛屿3000余个,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

  浙江水文:河流水源充足,地表水平均年径流总量900多亿立方米。

  浙江土壤: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全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

  浙江气候:浙江气候总的特点是: 季风显著, 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 光照较多, 雨量丰沛, 空气湿润, 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 极端最高气温33~43℃, 极端最低气温-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全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全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全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等。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浙江境内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浙江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浙江天气仍有一定影响。初夏,浙江各地逐步进入汛期,俗称“梅雨”季节,暴雨、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盛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浙江易出现晴热干燥天气,造成干旱现象;夏季是热带风暴影响浙江概率最大的时期。浙江夏季气候特点为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强、空气湿润,气象灾害频繁。全省夏季平均气温24~28℃,气温分布特点为中部地区向周边地区递减;各地降水量290~750毫米,东部山区降水量较多,如括苍山、雁荡山、四明山等,海岛和中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全省各地雨日为32~55天。夏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暴、大风、龙卷风等。
 
  秋季,浙江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浙江秋季气候特点:初秋,浙江易出现淅淅沥沥的阴雨天气,俗称“秋拉撒”;仲秋,受高压天气系统控制,浙江易出现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即所谓 “十月小阳春”天气;深秋,北方冷空气影响开始增多,冷与暖、晴与雨的天气转换过程频繁,气温起伏较大。全省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区降水量较多,东北部地区虽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际变化较大;全省各地雨日28~42天。秋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浙江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浙江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全省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全省各地雨日为28~41天。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
 
行政区划
 
    
  省会杭州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总面积16596平方千米。总人口660.4万人(2005年)。全市辖8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历史沿革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有距今8000年的萧山跨湖桥文化、距今7000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嘉兴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余杭良渚文化
  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
  秦朝在浙江设会稽郡
西汉时浙江分属会稽、丹阳郡。
东汉时分属会稽、吴、丹阳郡
  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
隋朝时属扬州刺史部
  唐朝时浙江先后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渐成省级建制的雏形。
  宋代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
  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建立吴越国
  元朝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属江浙行中书省。
    明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得名的开始,辖11府、1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
  清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省名沿用至今。11府(地区)、63县(州、厅)

电子地图查询网提供中国最新的电子地图查询、地图搜索、网上地图、手机地图和各地城市地图等多项服务,还有全国的地图地理介绍,但不提供世界地图。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地图查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