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城地图
潍城地图
区域概况
潍城区位于潍坊市中部,胶济铁路两侧。东隔白浪河与奎文区、坊子区为邻,西北与寿光市、西南与昌乐县毗连,北与寒亭区接壤。总面积272.3平方千米。2003年,年底全区总人口36.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5万人。邮编:261021。代码:370702。区号:0536。拼音:Weicheng Qu。
行政区划
潍城区辖6个街道:城关街道、南关街道、西关街道、北关街道、望留街道、于河街道。
历史沿革
因旧潍县城得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 置潍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称潍县,1949年6月为潍坊市,1983年10月撤市设潍城区。
夏为三寿古国。西汉为平寿县地,属北海郡,东汉属北海国。北齐废平寿,并入下密县,县治由境外迁来原平寿县治。隋开皇十六年(596年) 于下密县置潍州。大业二年(606年) 州废,改下密县为北海县,属北海郡。唐武德二年(619年)复于北海县置潍州,八年州废,北海县属青州。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于北海县建北海军,乾德三年(965年) 仍为北海县,为潍州治。金、元均为潍州治。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州,改称潍县,为潍县治,属莱州府。清末属登莱青胶道莱州府。
1913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莱胶道。1928年废道制,直隶于省。1929年至1931年将清末潍县的16个区划为10个区,今潍城区为第一、二、三区大部和第十区一部。1938年潍县属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2年12月,中共将潍县北部第四、五两区与寿光县第九、十两区合并建立寿潍县(1943年9月始建寿潍县抗日民主政府)后,潍县其余八个区改为潍南县(未建县政府),今潍城区为潍南县一部分。1945年10月,潍南县政府成立,属胶东行政区西海专区。1948年4月潍县城解放,于潍城、坊子及二者之间的毗连地区设立潍坊特别市,直隶于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局时驻益都县)。同年7月昌潍专区成立,潍县属之。1949年6月3日潍坊特别市改名潍坊市,直辖于山东省。
1950年5月撤销潍坊市,并入潍县。同年11月恢复原潍坊市,属昌潍专区。1958年12月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隶属不变。1961年10月复置潍县。1967年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5月改为潍坊地区,潍坊市与潍县均属之。
1983年8月撤销潍坊地区,设置地级潍坊市;同时撤销潍县,并入潍坊市。同年10月,将原潍坊市和原潍县辖区划为三个区,其中将原潍坊市的城关、东关、南关三个办事处,东郊、西郊、二十里堡、红星四处人民公社和原潍县的望留、符山、杏埠、于河四处公社划为潍城区。
1992年7月2日,撤销大虞乡、梨园乡、于河乡、分别设立大虞镇、梨园镇、于河镇;撤销河西乡,设立北关镇。
1993年9月9日,撤销军埠口乡,设立军埠口镇;撤销杏埠乡,设立杏埠镇。
1994年6月21日,撤销潍城区大虞镇、梨园镇、廿里堡镇、北关镇,分别以原镇的行政区域设立大虞、梨园、廿里堡、北关4个街道办事处(注:前3个街道属于新设立的奎文区)。
1994年5月23日,将潍城区白浪河以东的东关、东园、院校、新城4个街道办事处,大虞、二十里堡、梨园3个镇和军埠口镇的刘家沙窝、李家沙窝、南家、郭家、吕家、高家涧头院、武家涧头院7个村划归新设立的奎文区。
潍城区位于潍坊市中部,胶济铁路两侧。东隔白浪河与奎文区、坊子区为邻, 西北与寿光市、西南与昌乐县毗连,北与寒亭区接壤。面积319平方公里。人口37万。 辖城关、南关、西关、北宫4个街道办事处,大柳树、望留、符山、军埠口、于河、杏埠6镇。(年份不详)
2000年,潍城区辖城关、南关、西关、北宫4个街道、大柳树、望留、符山、军埠口、于河、杏埠6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383189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街道 48008 北关街道 55662 南关街道 61895 西关街道 66020 于河镇 28077 望留镇 27255 符山镇 24692 杏埠镇 28952 军埠口镇 21572 大柳树镇 21056
2001年,潍城区辖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230个行政村,55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36.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9万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区总面积289.5平方千米。辖4个街道、4个镇,230个行政村,56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36.8万人,其中非农业?千米。辖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212个行政村,55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36.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5万人。
2006年,潍城区辖4个街道、4个镇:城关街道、南关街道、西关街道、北关街道、军埠口镇、符山镇、于河镇、望留镇。
2007年,撤销军埠口镇、符山镇、于河镇、望留镇,设立望留街道、于河街道。望留街道由原原军埠口镇辖区、原符山镇的28个村、原望留镇辖区(2个村除外)组成,于河街道由原于河镇辖区、原符山镇的15个村组成。同时,将原望留镇的2个村划归南关街道,将西关街道的友爱社区划归北关街道。
经济发展
农业走上高产优质高效之路。紧紧围绕发展市场农业、特色农业、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稳定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粮油、林果、蔬菜、畜禽、花卉、花生等6大优势产业和产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效益有了较大提高。全区实现粮食总产1.32亿公斤,果品974.6万公斤,蔬菜5393万公斤,肉蛋奶1660万公斤。农业增加值达到2.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9.95亿元。
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工业速度、规模、效益同步增长。全区有35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30%的区直工业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围绕发展规模经济,组建了巨力、造锁、耶莉娅等5家企业集团,其中省级企业集团2个,国家级企业集团1个。巨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造锁集团公司、动力机厂等8家区属重点企业,东北关、于家、颜家、庄头等20个工业重点村和耶莉娅集团、金龙钢砂集团、维城钢管厂等20个重点乡镇工业企业的规模优势逐步确立,骨干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全区新上技改项目82个,完成投入1.73亿元。开发新产品47种,有31种填补省以上空白。镇及镇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36亿元,实现利税7518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05.6,比上年增加16.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逐步形成大发展框架,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围绕建设半岛商贸城,不断拓宽市场经济领域和服务范围。全区共规划18个投资过百万元的重点三产项目,完成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3.19万平方米。配套完善城乡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商贸带,各类市场发展到37处,集贸市场成交额达7.02亿元。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12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5亿元。全区个体私营业户达到1.5万户,从业人员2.9万人,私营企业发展到350家。1994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3个,开业投产“三资”企业12家。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值完成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出口产品达11大类50个品种。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劳务输出、境外办企业等都有一定发展。
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区城乡基本建设投资3亿元。其中城区竣工项目15个、面积6.2万平方米。城市综合开发投资1.13亿元,住宅竣工面积16.2万平方米,2553户居民迁进新居,1994年是潍城区历史上回迁居民最多的一年。新建、翻建了丰产路等三条街巷道路。配合市政府完成了东风街拆迁拓宽工作,完成潍临路(潍城段)和机场南路路基建设。于河镇被列为市重点小城镇建设范围,已完成建设规划论证。
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区取得科技成果16项,其中6项达到省以上先进水平。申请专利42项,实施率达50%。开发高新技术新产品20种,被国家科委授予“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积极实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的达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跨入“两基”(县市)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99%以上。校舍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有5处校改工程全面铺开,投入资金402万元,建筑面积14160平方米,竣工面积4947平方米。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突出,计划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分别为100%、99%和99.8%。卫生工作,全面落实初保规划,区、镇、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被评为省级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区。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文化市场和社会环境。不断加强廉政建设,大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环境、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教育“两基”目标区
近几年来,潍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采取有力措施,使全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94年5月23日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两基》评估验收组的验收,成为全国首批跨入“两基”达标的(县市)区。
措施有六方面:
1.全面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小学为99.9%,初中为99%;在校生年辍学率,小学为零,初中为1.32%;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7.7%;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8.5%。
2.狠抓教育经费的落实。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有关教育经费的各项政策,区财政用于教育的开支高于正常财政支出的增长。城区教育费附加按比例征足征齐,农村教育费附加实行镇征镇管,专款专用。
3.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经过几年不懈地努力,全区中、小学布局基本合理,教学设施基本实现配套化。潍城区实验小学、潍坊五中、七中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其余中小学达国家二类标准。1991-1994年,全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1500万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1.6万平方米。
4.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首先制定了教师培训规划,加强了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经培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8.2%和96%。教师的职称评定,医疗问题及时解决,经济待遇不断提高,工资发放按时,民办教师工资是当地收入的1.83倍,实行了民办教师退休制度。其它指标也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
5.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中小学均为100%;按时毕业率初中为98.8%,小学为99%;毕业生合格率达到省定标准,在校生未有违法犯罪现象。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6.坚持巩固与提高并重的方针,狠抓扫盲工作。全区15-45周岁人口非文盲率达99.1%,近三年脱盲人员巩固率为97.6%;15周岁人口的文盲为零;镇村两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办学面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