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地图
如皋地图
基本概况
民政府驻如城镇,邮编:226500。代码:320682。区号:0513。拼音:Rugao Shi。如皋,位于长江三角洲上海都市圈内,东濒黄海,南临长江,面积1477平方公里,人口145.28万人,现辖23镇532行政村(居委会)。改革开放以来,如皋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跻身于中国明星县(市)、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科技百强县(市)、乡镇工业明星县(市)、邮电百强县(市)、的行列。
江苏历史文化名城。江海平原最早成陆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民国时期的中华第一大县、我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县(市)之一等四个“之最”是如皋历史文化的最好写照。如皋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人文积淀,三国军事家吕岱、北宋教育家胡瑗,明末文学家冒辟疆、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等,是古代如皋星空中一颗颗耀眼的星座。如皋现存大量独特卓异的人文景观,如隋代建筑定慧寺,山门北向,曲水环寺,群楼抱殿,为中华寺庙一绝;明代建筑大成殿为国内罕见的全楠木结构;清代建筑水绘园是海内徽派园林孤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灵威观、法宝寺、济忠井、集贤里、石合泰等许多具有文史价值的遗迹和民居,富集着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乾隆年间,如皋曾是苏北最富的县,享有“金如皋”之美誉。如皋县城内外城河外圆内方,形如古钱,自古以来就是货物集散、商贾云集的生财之地。
自然地理
如皋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全市面积147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8.25万公顷。
皋地形相当平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微微倾斜。海拔最高处不超过6米,最低处约2米。
皋位于河网稠密、湖荡众多的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达4千米以上。 坦荡的地形和湿润的气候,对河流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勤劳勇敢的如皋人民,是他们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开挖和蔬浚了全市境内的绝大部分河流,形成了稠密的水网。
市水乡介于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之间。以长江北岸沙堤为界,南部属长江水系,北部属淮河水系。50年代以前,境内水系紊乱,沟河断残,灌排困难。建国后,大兴水利,在沿江地区加固长江大??的引排畅通;在高沙平原区,结合平整土地,挖河建站,保证了该地区的农田灌溉;在东北部滨海平原区,开挖河渠,冲洗盐_,形成了一套防洪、干旱,盐渍的水利系统。
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如皋境内河道水流平稳,河水清澈,含沙量极小,冬季偶有结冰现象。由于近海,主要干流又与长江相通,受海潮的顶托,水流方向不定,经常作往返流动。河水量夏多冬少,并有一些地区差异:沿江低平原和沿江平原地区的水量较大,高沙平原地区的水量较小。
皋市境内的河流几乎全部是人工河道,大小分为四级。其中一级河有四条:焦港河、如海运河、通扬运河和如泰运河。
港河由北而南纵贯如皋中西部,先后流经夏堡、搬经、常青、江安、高井、葛市、石北和张黄等8个乡镇, 沟通了通扬运河,如泰运河、大寨河、西司马港等东西流向的河流,最后与长江相通。它对如皋高沙平原区的灌溉和水上运输起着更重要作用。
历史沿革
如皋,又名雉皋、雉水。夏时隶扬州之域,周时为海阳地。春秋时为吴国郧地,吴亡归越;战国时属楚,称九夷海阳。秦时归九江郡,汉代曾为吴王刘濞封地,名海陵,因地并海而高得名。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正式置县。隋时废,并入海宁县,唐武德年间,宁海县复名为海陵县,如皋仍为其属地。宋元明之际,隶属泰州,宋时如皋定为中下县,元至元二十一年升为上等县。清雍正二年升通州为直隶县,如皋划归通州管辖。
940年新四军东进,将县境沿今通扬运河一分为二,以东为如东县,以西为如西县。后为日军占据,1945年9月新四军收复如皋县城,如西县政府奉命接管,复名如皋县。
991年6月1日,经民政部批准撤县设市,现辖23镇532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145.28万,面积1477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如皋全市人口144.56万人(2003年“如皋年鉴”),每平方千米人口数达978人,属中国乃至世界人口密度高的地区。
如皋是中国著名的长寿地区,全市人口年龄结构构成比全部超过了联合国关于人口老龄化、长寿地区所规定的各项指标:2002年如皋80岁以上老年人40000多人;90岁以上老年人4600多人。全市人口平均寿命75.59岁,高于全国平均寿命(71岁)4.59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9.59岁,表明如皋已跨入长寿地区行列。
如皋市百岁老人数更是居全国同类地区之首。2002年如皋有百岁老人172人,近来逐年递增,2003年为195人,2004年为209人。2004年百岁老人数占总人口1.44人/万,远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长寿地区的标准(0.75/万),更高于我国公布的长寿之乡的国内标准(0.3/万)。
据2003年统计,我国百岁老人为17875人。国内另外两个长寿地区百岁老人数为:广西巴马69人;湖北钟祥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