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 >> 山东地图 >> 济南地图 >> 槐荫地图

基本概况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50021。代码:370104。区号:0531。拼音:Huaiyin Qu。槐荫区是山东省会济南市四个城区之一,位于济南市西部,南抱群山,北依黄河,地势平坦,资源丰富,面积150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及 国家级民营科技产业园、西部工业园、张庄经济开发区。
      槐荫区交通、通讯便利,辖区内有联航机场、铁路货物和 名列全国第三位的铁路编组站,津浦铁路贯穿南北、联航 机场10条航线通达全国7省12市地,国际机场开通30 余条 国际国内航线,通往世界32个国家和地区,济青高速公路 起始于槐荫,市内公路四通八达,形成"四纵四横"大框架, 同时,村级公路硬化、绿化、美化全部达标。槐荫素有工 业重地之称,以汽车、机械、轻化、建材、食品为主导产 业的30多个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槐荫的三产形成了以 济南华联商厦、小商品市场为中心的西市场商贸中心,以 中兴大厦、泰山大厦、金銮商厦为代表的高架桥商贸中心, 以山东国际物资交易中心为代表的经十西路商贸中心等三大商贸中心;以张庄路和经十西路为代表的再现现代化城 区的两条市场街,以小商品批发市场、山东汽车配件城、 段店集贸中心等10大市场为主的大流通格局。
      槐荫区两镇 正在努力实现企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构想。目前,乡镇 企业已成规模,农业建成蔬菜、林果、水产、畜牧、粮食 五大示范基地。槐荫区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济南红旗考 格尔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德国考格尔公司的汽车改装技术, 力争成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半挂车生产基地。 PU树脂、铝型材、瓦楞纸、金銮大酒店等合资项目大大增 强了槐荫的经济实力。同时槐荫区政策优惠,为外商创造 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区辖面积大,发展潜力大。槐荫区位于济南市西北部,东西横跨16.5公里,南北纵越14公里,总面积150 平方公 里,其中城区25平方公里,农村125平方公里。辖12 个街 道办事处及段店、吴家堡两镇。
       交通、通讯便利。槐荫区对外交通条件较好,张庄机场、铁路编组站在辖区内,津浦铁路从辖区穿过,济齐、济兖、济微公路分别从市区通往北、西南方向。全区通讯 已全部实现程控化。
       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多,省会优势明显。 槐荫区素有工业重地之称,辖区内有国家铁道部济南机车 工厂等十几家国有大企业和国家机械部锻压研究所、山东电力研究所等8家省部级科研机构。
       农业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正在实现企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三化”目标,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为经济 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地域环境。

自然地理

        槐荫区地处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有堆积平原与剥蚀丘陵两个地貌类型。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多丘陵,西北部平坦低洼。
 
     槐荫区有黄河、小清河两条水系。
 
     槐荫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1月最冷,平均气温—0.2℃;7月最热,平均气温30.4℃。
     槐荫区西北部面积辽阔,水利资源丰富,吴家堡大米、白莲藕、黄河鲤鱼闻名省内外。有铁矿、煤矿和石灰石等资源,南部丘陵盛产石灰石,匡山辉长岩是优质建筑材料,所制“济南青”驰名中外。
 
历史沿革

       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南大槐树一带,人烟兴旺,故名盘龙庄。
     1573年(明万历元年)前,因庄内多古槐改称大槐树庄。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前,分为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区。
     1947年,取销南、北、中大槐树庄之称,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称为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
     解放后,先后派生出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荫街等街巷。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名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
     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岗石,南高北低,蜿蜒起伏,卧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因人烟兴旺,故名盘龙庄。1573年前,因庄内多古槐改称为大槐树庄。
     1904年济南开埠以来,南、北、中大槐树庄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区,1947年后,“庄”改称“街”。
     解放后又派生出槐树街、槐荫街等街巷,1955年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称为槐荫区。
     1966年8月更名为东风区。1973年7月复称槐荫区。
     1987年5月将原郊区管辖的段店镇和吴家堡镇划为槐荫区。现区人民政府驻经十西路275号。
 
 
风土人情

       婚 嫁
     解放前,农村媒人视男女双方家庭状况提亲,两家同意后,男家即给女家送红帖,以示订婚,再给女家送鸡、鱼、布匹等物,谓“穿柬”,后两家择日撒帖结婚。婚前,女家陪嫁桌、箱、柜、凳之类。婚日,男家用花轿迎娶,古乐伴奏。轿至夫家大门,两幼女为新娘添胭粉,新娘由“架客”搀扶,踏红毡,过板凳,进花堂,拜天地,入洞房,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新娘吃下桥扁食。宾客入席,猜拳行令。晚间,晚辈人闹房、听房。新娘坐帐三日。三日、十二日“回门”,男家拿“合礼”钱,女家设宴招待。50年代,男女开始见面相亲,用花轿迎娶,新娘由穿蟒袍玉带、蒙红盖头,改为戴眼镜、手套,穿棉袍、大褂;后期,新娘穿便衣,乘大车。60年代以来,男女双方相亲同意后,女方择日去男家,男方设宴招待,同时男女二人进城购衣、照相,此谓定亲;后男方给女家送鸡、鱼、肉等礼品,女方设宴招待,谓之认亲;婚前,男方付与女方衣裳钱,两家择日撒帖结婚。60年代至70年代初,多用自行车迎娶,女方陪嫁桌、椅、箱、柜、梳妆用具等。1978年后,新娘逐步改乘小轿车,女方陪嫁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手表、黑白电视机等,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随之成为陪嫁品。
     解放前,城市婚姻亦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历经提亲、订婚、迎娶、回门等阶段。旧式婚礼,新郎穿大褂、戴礼帽,新娘着凤冠蟒袍,花轿至夫家,亦有拜堂、入洞房、喝交杯酒、吃下轿扁食、坐帐三日之规。新式结婚,新郎穿长袍、马褂或西服,新娘着旗袍或西式盖地长裙,用马车、彩车(汽车)迎娶新娘,由伴娘陪伴,童男童女牵纱提篮,拜堂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新娘吃下轿扁食。解放后,男女择偶由介绍人牵线或自由恋爱。50~60年代,单位工作人员多选节日、纪念日成婚,简单朴实,气氛热烈;新房陈设桌椅箱凳之类。70年代后半期,少数成婚家庭用小轿车接新娘,在饭店招待宾客,有的夫妇外出度蜜月;嫁妆以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沙发、大衣柜为主。80年代中期,追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式组合家具、席梦思床、金首饰等高档用品。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婚大付“喜钱”、大宴宾客之风盛行。期间,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大力倡导集体婚礼,收到一定成效。
     解放前,辖区北大槐树地区少数富裕回民家庭亦用花轿、彩车迎娶新娘。穷人媳妇坐独轮车,上系一条红绸,少有坐素轿者。新娘到婆家后,阿訇读经,写“一扎布”(真主面前的结婚证),后用秫秸夹住插在檩梁上。婚后第二天新娘回门,当天返回。满月后回娘家住一个月,称“住对月”。解放后,除写“一扎布”外,其它基本同于汉族婚俗。
    丧 葬
    解放前,农村穷人丧事简陋,富人大操大办。50年代主要仪式有:(1)停尸。人死后,其子女即到亲戚家报丧,遇长辈或岁数大者叩头。家中用秫秸夹一叠烧纸插于大门外;死者口含铜钱,穿寿衣,在正室内停灵三日;富有者扎灵棚,民乐伴奏;三日之内亲友吊祭,执宾于大门处高呼“打礼”,子女着孝衣、拄哀杖,于灵床两侧号哭,并向来宾叩头致谢;亲朋好友上供品、花“人情”钱、送帏帐;子女每日到土地庙送“盘缠”、送浆水;三日晚,乡邻端供品,携纸钱辞灵。(2)出殡。殡日,子女到村西南“送三”。午时起灵,长子顶灵,长媳兜饼,主丧人脚踏黑碗,众亲眷号哭,至大门外,用架杆(彩杆)抬棺,村头设“路祭”。(3)祭典。葬后第二天晚子时“叫门”,后有二七、三七、五七、百日哭坟祭奠。60年代开展平坟还田,丧礼简化,木棺从速土葬。70年代逐步推行火葬,摆花圈,亲属戴黑袖章,葬礼从简。80年代葬礼有复旧趋势。
    50年代,城区死者穿寿衣,在家停尸三天,亲属戴白孝,用木棺葬于公墓或故里。1965年,区、街道办事处相继建立殡葬改革领导组织,逐步推行火葬。一般在医院停尸三天。家中居室内设灵位、摆供品,门前放花圈。有的在火葬场召开追悼会。火化后,骨灰存于火化场、公墓或埋于故土。
    解放前,回民故后,亲属沿街哭诉。本族群众闻讯出力、出钱、出食品,赠送香料。解放后只向阿訇、挚亲密友报丧。阿訇亲临死者家中读经,后用皂角水为死者净身,以三丈六尺(约12米)白布裹尸。殡日,将尸置于棺内,放入四轮彩杠灵车上,子女亲属着丧服随灵车送至墓地,阿訇读经后举哀,将所备食物招待来宾或送与观众。墓为斜坑。安葬时,尸以北为枕,面朝上,培成圆形土堆。丧主回家后连哭7天,谓哭天门。期间,四日起坟(用土垫实),七日、百日走坟(添土圆坟)。
    喜 庆
    生育小孩降生后,男家即到媳妇娘家报喜。农村娘家人于第九天、十二天带鸡蛋、红糖、糯米、挂面及小儿衣物等去男家“坐月子”,男家设宴款待,并回赠一定数目的红鸡蛋。城市娘家人接信后,一般近期送鸡蛋、红糖等物。亲朋闻讯后于月内携礼前去庆贺。均回赠红鸡蛋。
    祝 寿
    解放前,富贵家庭多兴祝寿,祝寿开始后须年年不中断进行。解放后,群众庆寿视条件改善伙食,长者接受亲人的祝贺。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祝寿活动逐步盛行。80年代,多馈??热烈隆重。
    节 日
    逢年过节,亲朋之间互相来往,馈赠礼品,宴请宾客。50~60年代,礼品以馒头、糕点为主;70年代以来,多为烟、酒、土特产及时髦贵重物品。
    祭 祀
    解放前50年代,农村每年古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户户提灯笼、端牌位到村头接“家堂”;正月初一,正屋挂中堂、摆神位、设供品;正月初五到村头焚纸送祖;清明、阴历六月初六、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上坟祭拜先祖。城市部分家庭亦有春节挂中堂、摆神位、设供品,清明、阴历六月初六、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烧纸、上坟拜祖之俗。“文化大革命”期间禁止祭拜活动。80年代以来,农村及城市部分家庭仍保留节日烧纸、上坟之俗。
    乔 迁
   乔迁新居,亲友携礼前去祝贺,主人设宴招待,谓之“温锅”。

经济概况

      到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3%(按可比上经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4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0.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4亿元。2000年,地方财政收入可完成1.86亿元,年均增长27.3%。预计2000年三次产业比例将由1995年的6.5:48.4:45.1调整到5.6:39:35.4。2000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12元,预计完成粮食总产量2.6万吨,完成蔬菜总产量7万吨,初步形成了以段店镇洋葱出口创汇、美里湖为中心的旅游观光农业、吴家堡镇以精种特养为重点的精细农业为特点农业格局,预计2000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达到5:5。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0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3.3亿元,利润(不含村户)0.8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独立核算)14.5亿元,完成技改总投资1.8亿元。
     全区拥有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工业企业34家,预计完成总产值20亿元,销售收入13.9亿元,汽车改装、汽车配件、耐火新材料、铝型材、新型建材成为优势产业。济南民营科技产业园新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提供孵化功能,目前一期孵化基地已进入驻企业9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会展经济方兴未艾,形成了西市场商贸区和张庄路、经十西路两条市场带,带动了全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2000年预计完第三产业总收入184亿元,其中商业营业额预计完成60.7亿元,商业利润预计完成0.92亿元。2000年预计完成出口创汇650万美元,增长41%,其中自营出口创汇550万美元,三资企业创汇100万美元。
     城市建设重点实施了形象、基础、便民和容貌四大工程建设。“九五”期间,建设了匡山、明星、裕园等居民小区和经四路、经七路、纬十二路等重点商业街及山东国际物资交易中心、西市场、汽车配件大型专业市场等商贸区,竣工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拓宽改造了经十西路、济齐路重点道路,初步形成了便捷通畅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投资1.4亿元完成了12公里小清河扩挖砌垒工程。建成了玉清库水库,改善了济南市西部地区供水状况和生态环境。建成了槐荫广场、槐苑广场、匡山绿苑广场、美里湖广场,槐荫广场被评为省级城建精品工程和济南五年大变样的样板工程。实施了经十西路、纬十二路、济齐路、张庄路的美化、亮化工程。完成环境保护治理项目158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2.405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28.22平方公里。
     坚持“科教兴区”战略,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00年实施各类科技发展计划28项,总投资1.33亿元,实现科技成果28项,申报专利140项,实施专利78项。2000年,全区科技三项经费达到189万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3%。重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电化教育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基本实现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规划目标。建成了游泳馆、体育场,组织开展了广场音乐会、舞蹈晚会等文化活动,丰富了全区的健身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
 
 
行政区划

      道德街街道 面积0.62平方千米,人口1.75万。
    西市场街道 面积0.71平方千米,人口1.98万。
    中大槐树街道 面积1.46平方千米,人口2.17万。
    振兴街街道 面积2.52平方千米,人口3.39万。
    营市街街道 面积2.37平方千米,人口3.48万。
    五里沟街道 面积0.92平方千米,人口2.98万。
    南辛庄街道 面积2.01平方千米,人口2.78万。
    匡山街道 面积5.71平方千米,人口3.17万。
    张庄路街道 面积9.86平方千米,人口3.82万。
    青年公园街道 面积0.79平方千米,人口1.91万。
    段店北路街道 面积3.60平方千米,人口3.25万。
    美里湖街道 面积17.50平方千米,人口1.57万。
    吴家堡镇 面积40.50平方千米,人口2.19万。
    段店镇 面积62.96平方千米,人口6.25万。

电子地图查询网提供中国最新的电子地图查询、地图搜索、网上地图、手机地图和各地城市地图等多项服务,还有全国的地图地理介绍,但不提供世界地图。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地图查询网 苏ICP备09073512号 合作伙伴: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