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概况
市人民政府驻袁州区。邮编:336000。代码:360900。区号:0795。拼音:Yichun Shi。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经113度54分至116度27分、北纬27度33分至29度06分之间。北毗九江市,东接南昌、抚州市,南连新余、吉安市,西邻萍乡市和湖南省。全市东西长约222.75千米,南北宽约174千米,总面积18669平方千米。2004年底,总人口53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9万人。
全境地形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倾斜。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25.49%,丘陵面积占39.05%,山地面积35.48%。靖安县九老岭海拔1794.3米,为全市最高点。全年平均气温17.3℃,1月平均气温5℃,7月平均气温28.8℃。年平均降雨量1720毫米。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自汉代开始建县,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现辖上高、万载、宜丰、铜鼓、奉新、靖安、袁州三市六县一区,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30万。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
宜春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2.78%,是江西重点林区和全国重点毛竹产区。已探明水力资源60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有38万千瓦。已探明的矿产有41 种,其中钽铌被誉为江西“五朵金花”之一,宜春钽铌矿是我国最大钽铌锂原料生产 基地;锂矿可开采量占全国89.3%,硅灰石储量约占全国1/4,原煤、岩盐、石灰石 储量列江西第一。
地理气候
宜春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冬季冷而夏季热,春季湿而秋季干,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霜期短,气候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和林木生长。但由于季风进退迟早和强弱程度不同、地形起伏、垂直高度相差悬殊、气候因子时空分布不均等,使气候呈多样性,天气变化大,并导致旱涝、酷暑、低温、风雹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主要候特征如下:
气温:全市年平均气温16.2℃∽17.7℃,东南部较高,西北部较低;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6℃-5.3℃,南部高于北部;夏季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3℃-29.6℃,东部高于西部;春秋季各县(市、区)气温差异较夏季小,比冬季大;无霜期256天-281天,高安最长,万载最短;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活动积温5926℃-6478℃,高安最多,铜鼓最少;≥10℃积温为5050℃-5644℃,丰城最多,铜鼓最少。极端最高气温41.6℃,1953年8月16日出现在袁州区;极端最低气温-15.8℃,1991年12月29日出现在奉新县。
降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为1624.9mm,各县(市、区)年降水量1545.6mm-1736.3mm,铜鼓最多,丰城最少;4-6月降水量全市平均为754.2mm,占年总量的46.4%;由于季风影响,上半年各月降水量呈逐月增加,下半年各月降水量呈递减趋势;全市各地每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百分比分别是,第一季度21%,第二季度46%,第三季度22%,第四季度11%;5-6月降水最多,全市平均月降水量为273.9mm,12月降水最少,全市平均降水量为52.8mm。年最大降水量为2848.5mm,1998年出现在铜鼓县;年最小降水量1025.5mm,1978年出现在高安市。
日照: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1737.1小时,以丰城最多(1864.9小时),铜鼓为最少(1500.1小时)。日照时数的年内变化, 以上半年大,下半年小;以7月日照时数259.0小时为最多,3月日照时数83.4小时为最少。年日照最多时数为2481.8小时,1963年出现在丰城市;年日照最少时数为1152.2小时,1997年出现在铜鼓县。
行政区划
宜春市辖袁州区和奉新、万载、上高、宜丰、靖安、铜鼓6县,代管丰城、樟树、高安3市。市人民政府驻袁州区。邮编:336000。代码:360900。区号:0795。
宜春市 面积18669平方千米,人口520万人(2002年)。
袁州区 面积2532平方千米,人口 95万。邮政编码336000。区人民政府驻中山中路。辖9街道8镇14乡。
丰城市 面积2845平方千米,人口126万。邮政编码331100。市人民政府驻工农路。辖5街道20镇7乡。
樟树市 面积1287平方千米,人口 54万。邮政编码331200。市人民政府驻药都南大道。辖5街道10镇4乡。
高安市 面积2439平方千米,人口 80万。邮政编码330800。市人民政府驻解放路。辖2街道18镇2乡。
奉新县 面积1642平方千米,人口 30万。邮政编码330700。县人民政府驻冯川镇。辖10镇3乡。
万载县 面积1714平方千米,人口 46万。邮政编码336100。县人民政府驻康乐街道。辖1街道7镇9乡。
上高县 面积1350平方千米,人口 34万。邮政编码336400。县人民政府驻敖阳街道。辖1街道6镇6乡。
宜丰县 面积1935平方千米,人口 27万。邮政编码336300。县人民政府驻新昌镇。辖7镇5乡。
靖安县 面积1377平方千米,人口 14万。邮政编码330600。县人民政府驻双溪镇。辖5镇6乡。
铜鼓县 面积1548平方千米,人口 14万。邮政编码336200。县人民政府驻永宁镇。辖6镇3乡。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4)》,人口截至2002年底。 *
今宜春市境域,汉代属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令天下郡邑皆筑城。在今宜春市境内有两座新城,一为宜春,一为建成。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建成之名,以其“建城邑”故名(成、城二字古代通用)。初设时的宜春县管辖今袁河流域城区,包括今袁州区、新余市、萍乡市一部和樟树市一部,属豫章郡。初设时的建成县管辖今锦江流域地区,包括今高安市、上高县、宜丰县、万载县及樟树市一部。西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又封刘成兄弟刘拾为建成侯。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刘拾免,建成侯国除。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刘成免,宜春侯国除。王莽代汉名修晓县。
三国孙吴宝鼎二年(267年),设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区归安成管辖。晋大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以宜春之名与宣穆皇太后张春华(司马炎祖母,司马懿之妻)同名,为避讳,改宜春为宜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名宜春。唐武德五年(622年),因建成县名与太子李建成同名,为避讳,改名高安。高安以其"地形似高而安"而名。
隋王朝统一天下,废安成郡。开皇十八年(598年)设袁州,治所设于宜春县。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设时,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宋开宝八年(975年),万载县由筠州划入。淳化三年(992年),划新喻入临江军。此后九百余年,袁州一直管宜春、萍乡、万载、分宜四县。宜春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州府级行政机构是袁州,其次为靖州,再次为临江军。靖州设于唐武德五年(622年),治所在今高安。未几,以米岭产米改名"米州",继而又以羊山产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废。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复置筠州。
宋宝庆元年(1225年),理宗赵昀登基,因州名与皇帝之名同音,为避讳,须改名,此时恰好州衙后山碧落堂长出灵芝一株,视为祥瑞之兆,故而改名"瑞州"。瑞州辖高安、上高、新昌(今宜丰)三县。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割高安、新淦两县之地田置清江县于萧滩镇(今临江镇)。宋淳化三年(992年),于清江县置临江军(元改临江路,明改临江府)。其辖境相当于今樟树市、新干县、峡江县与新余市渝水区。明清时,奉新、靖安、丰城、铜鼓(其时为义宁州属地)为南昌府管辖。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
民国初年,载撤府一级行政机构,各县直属于者。1913年10月,江西分设赣东、赣西、赣南、赣北四道,赣西道治所设于宜春县。辖赣西21县,1914年6月,赣西道改名庐陵道。1916年治所由宜春迁吉安。1927年废道,各县又直属于省。1932年10月,江西省呈准设立13个行政区,后变动频繁。1943年调整为9个行政区。第一区专员公署驻丰城县,辖丰城、新建、南昌、进贤、高安、清江、新淦7县。第二区专员公署驻宜春县,辖宜春、萍乡、万载、铜鼓、修水、宜丰、上高、新喻、分宜9县。奉新、靖安属第九区(治武宁),此况一直维持至1949年江西解放。
1949年7月1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袁州分区组建于南昌,7月20日驻宜春县城。1952年9月,袁州分区并入南昌分区。1958年12月,南昌专员公署由南昌市迁入宜春县,更名宜春专员公署。时辖宜春、萍乡、分宜、新余、清江、丰城、万载、铜鼓、宜丰、上高、高安、奉新、靖安、南昌、新建、安义、进贤17个县。尔后,南昌、新建、进贤、萍乡、新余、分宜、安义相继划出。1979年划宜春县城区设宜春市,1985年并宜春县入宜春市。1988年撤丰城县改丰城市,撤清江县改樟树市。1993年改高安县为高安市。至此,宜春地区共辖四市六县。
2000年5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春地区和县级宜春市,设立地级宜春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袁州区。宜春市共辖袁州、奉新、靖安、宜丰、上高、铜鼓、万载一区六县,并代管丰城、樟树、高安三市。
到2003年9月底,宜春市已顺利调整撤并乡镇40个。2003年底,总人口52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4.6万人。2004年底,总人口53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8.9万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宜春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23个街道、97个镇、59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