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 >> 河南地图 >> 濮阳地图

基本概况

    濮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2′0〞-116°5′4〞,北纬35°20′0〞-36°12′23〞东北部与山东省的聊城毗邻,东、南部与山东省济宁、荷泽隔河相望,西南部与河南省的新乡市相倚,西部与河南省的安阳市,北部与河北省的邯郸市相连。东西长125千米,南北宽100千米。总面积4188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356.42万人(2004年末),其中城镇人口96.93万人。

历史沿革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自然概况

   地质 濮阳的大地构造属华北地台,其辖区位于东濮凹陷之上。东濮凹陷夹在鲁西隆起区、太行山隆起带、秦岭隆起带大构造体系之间。东有兰聊断裂,南接兰考凸起,北界马陵断层,西连内黄隆起。东濮凹陷是一个以结晶变质岩系及其上地台构造层为基底,在新生代地壳水平拉张应力作用下逐渐裂解断陷而成的双断式凹陷,走向北窄南宽,呈琵琶状。该凹陷形成过程中,在古生界基岩上,沉积了一套巨厚以下第三系为主的中、新生界陆相沙泥岩地层,是油气生成与储存的极有利地区。该地区地质特征比较明显:(1)下第三系沉积沉降速度快,生油层厚度大,成熟度高。(2)盐湖沉积多旋回、多物源、多含油层系。(3)油气藏类型多。(4)东濮凹陷位于生油两次凹陷之间,油源条件好,长期发育的中央隆起带北部,整带连片含油,油气聚集方便。(5)有油成气、煤成气两种气源,天然气蕴藏量丰富。

行政区划

   1983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安阳地区,建立濮阳市,并将原安阳地区所辖滑县、长垣、濮阳、内黄、清丰、南乐、范县、台前8个县划归濮阳市。1984年2月,撤销濮阳县成立濮阳市郊区。1986年3月22日,濮阳市所辖滑县、内黄县划归安阳市,长垣县划归新乡市。5月28日,划濮阳市郊区胡村乡、孟轲乡、王助乡、城关镇、岳村乡及清河头乡一部分置濮阳市市区。1987年6月12日,撤销市郊区恢复濮阳县建置,并将市区城关镇划归濮阳县,同时把城关镇的马呼屯、辛庄、辛庙、贾庄、申庄5个村划归市区孟轲乡。2003年2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市区更名为华龙区。至2004年底,濮阳市辖五县一区,即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和华龙区,下辖61个乡,17个镇,7个办事处,共有2946个村民委员会,84个居民委员会。中共濮阳市委、市人民政府驻华龙区人民路51号。

经济概况

      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8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14.5%,高于计划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7.5%、17.4%和11.5%。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7.5亿元,增长19.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7%,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实现利税71亿元,增长73.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6.3亿元,增长94.5%。年初确定的116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78.2亿元,占计划的117%。

      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02.4万吨,比上年增长3%。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完成16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40万亩优质水稻、90万亩优质玉米。经济作物面积达到213.7万亩,建成了尖椒、冬枣、食用菌、鲜切花等一批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全市肉类总产达到22.5万吨、禽蛋总产达到28.2万吨、奶类总产达到2.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4%、8.3%和47.9%。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全市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76家,带动农户38万户。

电子地图查询网提供中国最新的电子地图查询、地图搜索、网上地图、手机地图和各地城市地图等多项服务,还有全国的地图地理介绍,但不提供世界地图。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地图查询网 苏ICP备09073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