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4071.1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面积370平方千米,总人口342万人(2003年)。
行政区划
焦作市原辖4个市辖区(现增加一新市区高新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即: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修武县、武陟县、温县、博爱县、沁阳市、孟州市。全市共有44个街道、36个镇、22个乡。市人民政府驻解放区人民路889号。
旅游产业
焦作主要旅游景点:云台山 ·焦作青天河 ·神农山 ·焦作沁阳神农坛 ·焦作影视城 ·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 ·嘉应观 ·王屋山 ·群英湖· 月山寺 ·安阳城遗址 ·北平皋遗址 ·慈胜寺 ·村北遗址 ·当阳峪瓷窑遗址 ·东石寺遗址 ·圪垱坡遗址 ·贵城寨遗址 ·过风口 ·韩愈墓 ·花地岗遗址 ·家岩寺塔 ·居德寺碑 ·李固遗址 ·李嶷墓碑 ·秒乐寺塔 ·千佛阁 ·山阳城遗址·神农坛 ·胜果寺塔 ·石佛滩摩崖造像 ·汤帝殿 ·陀罗尼经幢 ·万仙山景区 ·西梁所遗址 ·许衡墓 ·义井遗址 ·影寺 ·于国故城 ·窄涧谷太平寺摩崖造像 ·赵张弓遗址 ·州城遗址 ·朱载育墓 ·赵庄遗址 ·韩愈陵园 ·韩愈陵园 ·陈家沟
历史沿革
焦作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夏朝属冀州,称覃怀地。商及西周属畿内地,分属雍、邗、温三国。东周为晋南阳地,战国时属魏、卫二国地。秦属三川郡,西汉属冀州河内郡。东汉属司隶部河内郡。三国属魏国冀州河内郡。晋分属司州河内郡、汲郡、荥阳郡。南北朝分属司州河内郡、荥阳郡。后魏分属怀州河内郡、武德郡、司州汲郡、东恒农郡。隋分属河内郡、汲郡、荥阳郡。唐分属河北道怀州河内郡、河阳三城使孟州、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郑州荥阳郡。五代分属怀州、孟州、郑州、开封府。北宋分属河北西路怀州河内郡、京西北路济源郡、京西路郑州奉宁军制、京畿开封府。元分属燕南河北道怀庆路、孟州、河南江北行省卞梁路。明分属河内布政使司怀庆路及开封府。清属河南省怀庆府。1913年,河内县改为沁阳县。1927年沁阳县东部划出,成立博爱县。1945年9月8日建立焦作市。1948年3月改为焦作县。1949年10月15日,改为焦作矿区,划归平原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销,焦作矿区划归河南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1956年7月9日,改为焦作市,由河南省直接领导。1959年12月1日,修武、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领导。1960年8月15日,撤销修武、博爱两县建置,并入焦作市;撤销温县建置并入沁阳县。1961年10月5日,恢复修武、博爱、温县建置,归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1974年1月19日,焦作市属河南省和新乡地区双重领导。1982年3月,焦作市划为省辖市。1983年9月1日,修武、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领导。1986年1月,温县、武陟、孟县、济源、沁阳五县划归焦作市领导。1988年,济源县改为济源市。1989年,沁阳县改为沁阳市。1997年,孟县改为孟州市,济源市归河南省直接领导。2002,焦作市辖沁阳市、孟州市两市,修武县、武陟县、温县、博爱县四县和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四个城区,计116个乡(镇)办事处。2006,焦作市辖沁阳市、孟州市两市,修武县、武陟县、温县、博爱县四县和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四个城区,辖103个乡(镇)办事处,计1826个村民委员会。
经济建设
焦作建市近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全市农业基础稳定,工业初具规模,三次产业结构合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正步入小康,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