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江门市,约形成于14世纪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五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著名侨乡的首府。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
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
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以后又先后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撤销县级新会市设立江门市新会区,新会区辖原县级新会市的会城镇、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区人民政府驻会城镇,将原县级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
江门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辖区范围俗称“五邑”。共同的历史,同出一宗的地缘人缘,加上海外对五邑的影响,使江门五邑展现出丰富的民俗风情。
2008年,江门及下辖各市城市建成区总面积198.87平方公里,其中江门市区(蓬江、江海、新会)城市建成区面积108.62平方公里。
全市常住总人口410万,人口密度405人/平方公里。人口中民族数达52个,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66%,其余51个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0%。“五邑话”是粤语的一枝,是五邑地区的主要方言。
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现已达376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州107个国家和地区。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中,分布在亚洲地区的占20%,美洲占70%。
近年来,江门市大手描绘蓝图,不断加大城建资金投入,陆续完成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包括有:东湖公园、东湖广场、五邑华侨广场、院士路、长堤风貌街、釜山公园、玉湖公园、体育公园、名人广场、冈州广场等,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自然地理
位置:江门位于北纬21°27′至22°51′,东经111°59′至113°15′之间。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东邻顺德市、中山市、斗门县,西接阳江市的阳东县、阳春市,北与新兴县、高明市、南海市为邻,南濒南海,毗邻港澳。
面积:江门全市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其中海岛面积235.17平方公里,约占珠三角土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的23%,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5.32%,其中江门市区1,81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9.05%
地理:江门全境北自鹤山市古劳镇的丽水,南至台山市的下川镇围夹岛,相距142.2公里;东自新会市大鳌尾,西至恩平市那吉镇蛤坑尾,相距130.68公里。江门市区位于市域东部,东西相距46.6公里,南北相距79.55公里。台山市、新会区的南部和恩平市的东南部濒临南海,大陆岸线长283.36公里。岛屿岸线共长331.51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97个,其中台山市上川岛面积最大,为137.16平方公里;下川岛次之,为81.73平方公里。属江门市水深200米以内的沿海大陆架,东起黄茅海,西至镇海湾,面积约2257平方公里。
地形:江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西北部山地丘陵广布,东部、中部、南部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宽广,丘陵、台地错落其间,沿海砂洲发育,组成错综复杂的多元化地貌景观。全市山地丘陵4400多平方公里,占46.13%。境内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约占1.77%。800米以上的山脉有9座,多为东北--西南走向。恩平、开平与新兴接壤的天露山,长70余公里,走向北边,主峰海拔1250米,为全市最高峰。北部的菱髻顶、皂幕山,东部的镬盖尖和南部的笠帽山、凉帽顶,均山势陡峻,岩古嶙峋,"V"型谷发育。500米以下的山丘、台地面积约占总面积80.34%,多分布于山地外围,开平、台山、江门市区的冲积平原内有零星点缀。丘陵多无峰顶,呈缓波起伏,坡面多为第四纪堆积。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约占总面积17.89%,其中江门市区、新会以南由西江、潭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面积达500平方公里,位于台山南部由大隆洞河、都斛河形成的广海都斛平原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由西江、潭江下游支流形成的河流冲积平原沿河作带状分布,中游狭长,下游宽阔,现多为良田。 境内地质构造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主体为北东向恩平--从化深断裂,自恩平经鹤城斜贯全市延出境外;东部沿西江河谷有西江大断裂。两支断裂带构成境内基本构造格架。境内有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三迭纪、侏罗纪、下第三纪及第四纪等地质年代的地层,尤以第四纪地层分布最广。入侵岩形成期次有加里江期、加里东--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尤以燕山期最为发育,规模最大。
江河:江门全市境内水资源丰富,年均河川径流量为119.66亿立方米,占全省河川年均经流量6.65%;水资源总量为120.8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6.49%。西江干流于境内长76公里,自北向南流经鹤山。西江也是珠江最大的主干支流。
江门主要河流有西江、潭江及其支流和沿海诸小河。西江、潭江、朗底水、莲塘水、蚬岗水、白沙水、镇压海水、新昌水、公益河、新桥水、址山水、江门水道、天沙河、沙坪河、大隆洞河、那扶河等16条河流的集水面积均在100平方公里以上。西江干流于境内长76公里,自北向南流经鹤山、江门市区和新会、经磨刀门、虎跳门出海,境内流域面积1150平方公里,出海水道宽阔,河床坡降小,水流平缓,滩涂发育。其中江门水道称江门河,又称蓬江,从东北向西南横贯江门市区,与潭江相汇,经新会银洲湖、崖门注入南海。潭江自西向东流经恩平、开平、台山、新会,经银洲湖出崖门注入黄茅海,干流于境内长248公里,境内流域面积6026平方公里。全市蓄水工程2340宗,总库容量34.2亿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库32宗,库容量共18.49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1.38万千瓦,其中可装机容量24.24万千瓦,约占58.6%。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总计436.7万吨/日。 江门市耕作土壤土质肥沃,垦耕历史悠久。全市耕地面积24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人均耕地面积0.63亩。沿海潮间带滩涂34.35万亩,已利用滩涂26.29万亩;内陆江河滩涂2万亩。 全市森林总蓄积量830.2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43%,林业用地绿化率87.6%。西北部、南部山地有原始次生林数千公顷,生长野生植物1000多种。其中古兜山有野生植物161科494属924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紫荆木、白桂木、华南杉、吊皮锥、绣球茜草、海南石梓、粘木、巴戟、火力楠、藤槐等。在恩平市七星坑亚热带次生林区,经专家考察鉴定,植物种类有735种,其中刺木沙椤等12种属国家级和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2种植物形状奇特。 境内野生动物有兽内100余种、鸟类500余种、蛇类100多种、昆虫类200多种,其中山猪、小灵猫、山蛤、龟、鹧鸪、鳖、蛇、穿山甲等于西北部山地常见。沿海和近海经济鱼类有8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00多种,年捕捞量1万吨以上的有15种。 境内优质矿泉和温泉分布广泛。已探明的矿泉有9处,已通过勘查评价并开发的有4处,其中开发成规模的有1处。温泉分布于恩平市的那吉镇、良西镇,台山市的三合镇、都斛镇,新会市的崖南镇,开平市的赤水镇。其中,流量最大的是台山市三合镇的台山温泉和新会市的崖南镇的古兜温泉,日流量达3000立方米;水温最高的是台山市都斛镇的莘村温泉,水温达73℃。